2025年我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公布,关乎你的钱袋子!
昨天刷到咱们省2025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公布的消息,当下就觉得得跟大伙好好聊聊。这不是无关痛痒的数字变动,不管你是坐办公室打卡的上班族,还是开小店、做自由职业的灵活就业者,基数一调,每月到手工资的多少、退休后能领多少养老金,都直接受影响,今天就用最接地
昨天刷到咱们省2025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公布的消息,当下就觉得得跟大伙好好聊聊。这不是无关痛痒的数字变动,不管你是坐办公室打卡的上班族,还是开小店、做自由职业的灵活就业者,基数一调,每月到手工资的多少、退休后能领多少养老金,都直接受影响,今天就用最接地
在职职工:个人需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8% 缴纳养老保险费。用人单位则按单位缴费比例16% 缴纳。若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公布的缴费基数下限(4403元/月),则按4403元作为缴费基数;若高于上限(22014元/月),则最高按22014元作为缴费基数,超过部
前几天在菜市场买豆腐,碰到同单元的王姨,她手里攥着刚买的降压药,叹气说:“你知道不?对门刘叔上周突发脑梗住院,花了9万多,一分钱没报!就因为他觉得社保每月扣钱冤枉,断缴快4年了,现在躺在病床上直后悔,说早知道当初不省那点钱。”反观王姨自己,交了7年职工社保,去
上周回农村老家,邻居王大爷拉着我问:“听说以前当过大员的,满60岁就能领工龄补贴,我年轻时在公社干过农技员,是不是到时候就能拿钱?”不光王大爷,村里好几个老人都这么传,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算“每月能多拿几百,一年就是好几千”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》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。用人单位有责任为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,这是保障劳动者权益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。
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,杨凌示范区养老保险经办处以深化拓展“三个年”活动为抓手,启动上线“服务+监督”一码通服务平台,打破信息壁垒,以数字化、智能化手段,通过“一码集成”服务平台,将便捷服务与群众监督功能深度融合,做到政策信息清晰可查、业务流程一目了然,真正践行
山东超过500名死亡人员,两年“领”了200多万养老金,北京200多人,领了近2000万,江苏7个市,发了超过2500万。
近日,一位网友说:“多缴多得,都是财政给。退得迟是年龄问题,并不存在多缴,是国家给的,退得早退休金也应该同步补上,工作工龄相同,职称一样,大家退休金也应该同样。”
为保障退休人员顺畅办理退休手续,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社保中心主动服务,对养老保险退休业务办理流程进行了系统性优化,构建临退休人员档案预审与到龄短信提醒的双轨工作机制。
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中,“老人”“中人”“新人”的划分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,尤其是“早退中人”这一群体,他们的养老金待遇与“老人”和“后退休中人”存在差异,由此引发了一些争议。
上周末我拎着刚买的糖心苹果去看我叔,刚推开他家防盗门,就觉得不对劲往常我还在楼道里掏钥匙,他准会隔着门喊“丫头来啦”,那天屋里却静悄悄的。往里走了两步,才看见他蹲在阳台的瓷砖地上抽烟,脚边空烟盒扔了俩,眉头皱得能夹起根牙签,连我递水过去都没立刻接。
王大爷拄着磨得发亮的竹拐杖,在树下站了整整一个上午。他望着村外那条通往县城的水泥路,像无数个寻常日子一样,时刻盼望着,千里之外打工的儿子能打个电话回来。
前几天后台收到一条留言,看得我心里挺不是滋味:“小编,我只交城乡居民医保,养老保险真不敢想。做销售这行,这个月有单下个月可能就喝西北风,先把眼前的饭钱攥手里才踏实,老了的事以后再说吧。”
在社保政策的讨论中,时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,其中一个叫“万语万恩”网友所说:“立法前可以视同缴费年限!但是立法后、也是1992年后再搞视同缴费年限就是违反社保法了。”
农村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政策,本是给农民养老生活兜底的一项好政策,让农民们能一次性缴清费用,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,晚年生活也有个保障。可现实情况是,很多农民却对此“无动于衷”,明明有补缴政策,却还是不补缴,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隐情呢?今天,咱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。
为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参续保比例和缴费水平,固镇县紧紧围绕“提质增效、服务于民”目标,以“三项措施”为抓手,扎实推进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费征缴工作,确保适龄人员应保尽保、应缴尽缴。
杨某因患有精神类疾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,导致家庭贫困无力缴纳养老保险。所在社区了解情况后及时与辖区民政、残联对接,帮助其认定特殊困难群体身份,石嘴山市社保中心通过人社一体化系统动态掌握杨某身份信息,及时为其代缴了2025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。
答:2025年度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,和往年一样,分为定额调整、挂钩调整、倾斜调整三部分:
其中,“向死亡人员、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金”引发关注。如山东审计报告指出,2022年至2024年,2市48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违规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.48万元。
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,一则“公务员、事业编按社保300%缴纳”的消息不胫而走,引发大众热议。这一话题迅速点燃舆论场,很多人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,便跟风指责,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体制内人员的待遇产生了极大误解。那么,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?真实情况又是怎